【箴言 31:10 】 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他的價值遠勝過珍珠。 「才德」婦人其實是指:敬畏耶和華的「英勇」女子, 根據希伯來文的字義,這女子應是「大能戰士」。 一、媽媽的影響力媽媽有比較多時間給孩子,誰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多,誰就一定會影響孩子。所以媽媽影響力非常大,不只是生活習慣、性格建造,靈命方面也是一樣。
二、媽媽的需要媽媽活過來,家就活起來
線上有聲主日信息 ↓ 以下點擊 ↓ 【以弗所書 4 : 16 】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一、尊主為大以信仰來說我們都知道耶和華是我家之主的觀念,但是有沒有真正落實在家庭中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國時期的劉備在臨終前對他兒子的諄諄告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很多的大事被攪黃了就是因為小事沒有做好。 在舊約中撒母耳小時候侍奉的大祭司以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撒母耳記上 2 : 12 】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 以利的兩個兒子繼承父親擔任起祭司的職分,但是他們輕忽這樣的職分,不按照規矩隨意地向獻祭的民眾所要祭祀的肉:【撒母耳記上 2 : 17 】 如此,這二少年人的罪在耶和華面前甚重了,因為他們藐視耶和華的祭物(或譯:他們使人厭棄給耶和華獻祭)。 除了這個他們又與會幕前伺候的婦人苟合,以利不管怎樣勸他們也沒有用,結果是兄弟二人同時死在戰場上,以利聽到消息就摔死了,並且整個家族遭到神的咒詛,家中必定沒有老年人,此後以利的子孫都沒有活過中年的,並且失去了做祭司的資格,到了所羅門的時候這事完全應驗(王上2:27)。 以利的問題在哪裡? 【撒母耳記上3:13 】 我曾告訴他必永遠降罰與他的家,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 以利知道兒子的問題,但卻不禁止他們,第二章我們也只看到以利勸戒而已,也就是俗稱的念一念而已,其實以以利的權柄,他確實可以禁止他的兒子擔任祭司的職分,但以利沒有,他沒有將敬畏神尊主為大的態度深刻的指教他的孩子,造成了對家族嚴重的後果。 另外的例子我們來看耶穌的父母約瑟及馬利亞: 【路加福音 1 : 46-47 】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 【馬太福音1:24】 約瑟醒了,起來,就遵著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過來。 不論是約瑟或是瑪麗亞對神都有一個敏銳的心,和實際回應的行動,這也難怪神特意選擇這個家庭作為舊主耶穌降生的家庭,他們家與全人類拯救的大功有分,這是何等的榮耀。 我們看到亞伯拉罕信仰上對兒女的影響,亞伯拉罕是一個到哪都要築壇向神獻祭的人,所以他的兒子以撒如此,孫子雅各如此,雖然他們的人生所行不是完美無缺,然而因為亞伯拉罕留下的尊主為大的好榜樣,讓他的子子孫孫可以因敬畏神而蒙福。 在教會中看到很多的家庭也是這樣,當父母在信仰生活上有好的榜樣,常常也影響兒女也來敬畏神,所以他的兒女也就蒙福,就這樣一代傳一代,祝福是不斷在家族中的,這樣蒙福的恩典當然要把握,不要白白失去了。 二、站對位分當一個家庭以神為主的時候,這個家就不會去太注重誰大誰小,誰對誰錯,而是會尋求神的意思,這樣會讓每個家人站對位分,做他該做的事情。 【以弗所書 4 : 16 】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家庭中最美的事情不就是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讓家漸漸茁壯嗎? 我們首先來看關於夫妻的位份: 【以弗所書 5 : 22 】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以弗所書 5 : 25 】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以弗所書5: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他的丈夫。 【彼得前書 3 : 7 】 你們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原文是知識)和妻子同住;因他比你軟弱(比你軟弱:原文作是軟弱的器皿),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他。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 這裡對於夫妻的關係不是誰大誰小的問題,而是在於夫妻不同腳色對關係該有的態度的教訓,這不單單是夫妻要學,單身更要預備自己有這樣的態度,當愛情的機會來了,就很快能進入婚姻了,而且進入婚姻後也能保持兩人關係的和諧。 【以弗所書 6 : 2 】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孝敬父母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既然是蒙福的誡命,認真遵守自然有祝福,而且是神保證的祝福。 【箴言 23 : 25 】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箴言 29 : 15b 】 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 這裡就是說我們所做所行應當使父母感到光榮,讓父母覺得沒有白生這個小孩。我們不單自己這樣行,也要這樣教導自己的下一代,讓福氣可以延續下去。 【箴言 22 : 6 】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以弗所書 6 : 4 】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教育孩子是父母理所當然的責任,重要的方向是教導他們當行的正路,而不是要達到甚麼成就,重要的是內心、品格的建造,而非外在的成就,在教導的過程,要注意不要用偏激的話去貶損孩子,以免孩子失了志氣。 台灣卡內基的名講師黑幼龍對他的兒女就是如此教育,偏重的是他們的內心健康與品格教育,結果是孩子都發展得不錯,而他的兒子黑立言也學到父親的教育方式,他的女兒是有在上英文補習班的,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考了個零分,黑立言秉持父親的教導方式,並沒有對女兒考零分去責備他,或是指責她偷懶不認真念書,就是去關心她的心情,鼓勵她,後來女兒對英文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而且常常代表班級參加演講比賽。 黑立言表示,如果當時他像很多父母那樣,指責女兒考零分很丟臉知道嗎?或是說妳怎麼那麼糊塗,還是說妳都不認真,現在女兒的英文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 家庭的每一份子不是要去注意別人怎麼活,而更多的是要去注意自己的角色該怎麼做,可以幫助家人更好,這樣更司其職,家庭就一定會更和樂。 三、愛中建立家庭中每個成員各就各位發揮出各體的功用,家就會漸漸健壯起來,教會是如此,家也是如此。
每個人願意為家庭付出,就是建立一個愛的氛圍,不是去指責別人做得如何,而是更願意盡自己的責任。就像剛剛提到的各就各位,做丈夫的要常常想,我愛妻子有如同自己嗎? 我有的,妻子有嗎? 我享受的妻子有享受到嗎? 妻子有感受到我的愛嗎? 若如此常以為虧欠,認真去學習如何愛妻子,沒有妻子不感動的。 而當妻子的要想想自己的說話有敬重丈夫嗎? 我做事有敬重丈夫的意見嗎? 我有充分和丈夫溝通嗎? 我有對丈夫用情緒勒索嗎? 我是丈夫的幫助還是丈夫的阻力? 如此這樣的省思,很難不讓丈夫感受到妳敬重他的態度,丈夫就愛的更甘心樂意。 對父母也是如此,常常的問安,注意父母的需要,有事會願意詢問父母的意見,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這樣的親子關係很難不好。 做父母的養育兒女上,多多注意用字遣詞,有些該堅持的要耐心溫柔的堅持,在孩子的學習成長上,多鼓勵,多讚美,多引導,少責備,就會看見孩子的成長,讓你感到欣慰。這些的付出都不容易,如同愛篇: 【哥林多前書 13 : 4 - 8 】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要達到這些不容易,但是留心去做,家就會是讓人在愛中成長的地方,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 線上有聲主日信息 ↓ 以下點擊 ↓ 【冰桶挑戰】曾是2014夏天風行全世界的慈善活動, 是為了要引起人們對漸凍人的關注,希望能藉由體驗淋冰水,讓社會大眾體驗漸凍人肢體,被冰凍住,動彈不得的感受。 「漸凍人」是一種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 ALS。 患病者的肌肉逐漸衰弱和萎縮最終大腦完全喪失控制身體運動的能力,但心理神智不會受到明顯影響。它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幾乎找不到甚麼方法能夠減緩,身體的運動神經功能退化,全身肌肉會逐漸萎縮無力,最後連呼吸都困難;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就是這一病症的最著名患者。 在我們今天所看的經文中,有四個朋友接受了【冰桶挑戰】,他們的朋友是一名癱子。 【馬可福音 2:1~12 】 1. 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見他在房子裡, 2. 就有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耶穌就對他們講道。 3. 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擡來的; 4. 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 5.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 6. 有幾個文士坐在那裡,心裡議論,說: 7.「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僭妄的話了。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 8. 耶穌心中知道他們心裡這樣議論,就說:「你們心裡為什麼這樣議論呢? 9. 或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樣容易呢? 10. 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 11.「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12. 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眾人面前出去了,以致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這個癱子的需要感動了他的朋友,使他們有所行動,帶他到耶穌那裡去 一、四個朋友的愛心行動真實的友誼、真正的愛,總是能找到方法,沒有不能克服的阻礙。我們看見這位癱子,因著這四個朋友的友誼,他們發明了很有創意的方法,終於能來到耶穌面前得到醫治。 「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 (箴 17:17)。 從這癱子的朋友中,我們看到他們是「五心級」的朋友。 哪五心呢?
二、癱子的生命需要主的醫治
三、成為把癱子抬到主面前的四個朋友【腓立比書 2 : 4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例子: 孫越弟兄,知名藝人陶大偉是孫越的好朋友,陶大偉一直很希望能介紹孫越認識耶穌,但是兩人一起搞笑太久,很難聊到正經話題,因此陶大偉特地寫了一封信,傳福音給孫越,而孫越被信中的話語深深觸動,故決定走入教會,尋找真理。 後來孫越不僅戒了菸,並全力奉獻於公益、將傳福音視為一生最重要的事。你的身邊是否也有一位好朋友,等著你付代價、帶他們認識耶穌呢? 親愛的家人,無論我們現在的處境是癱子,還是那四個朋友,讓我們都不要在孤身一人,敞開心分享愛,也領受愛! |
作者林志仁 牧師 & 蔡鳳梅 師母 類別 |